网站首页 > 活动掠影 > 正文

正是青春好风景

2014-03-19 管理员 点击:[]

   ——我校中青年教师正在成为实现“川农梦”的中流砥柱

  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时代,群花灿烂,万物竞发,学校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喜讯接二连三。

  这是一曲炫丽的青春圆舞曲,正在创造精彩的全体教职工队伍,平均年龄才38岁。

  近年来,由于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加油鼓劲,我校中青年正在成为实现“川农梦”的中流砥柱。

  群星闪耀的天空

  “我们有周开达和荣廷昭两位院士,以及颜济、杨凤和邱祥聘三位终身教授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知名专家,我们又有了以李仕贵、陈代文、杨明耀、程安春和陈其兵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中年杰出专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卢艳丽、李明洲、郑爱萍、王强和沈飞等一大批30岁左右的优秀青年学者正在快速成长。”这是校长郑有良在去年科技工作大会上的“盘点”。

  中青年挑起了科研学术事业的大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程安春、周小秋、吴德、李明洲领衔创造的“两大成果”、“两大突破”为学校2013年科研工作完美收官。他们都不足50岁,最年轻的李明洲教授才33岁。而2014年科研工作的大幕由小麦所34岁的王际睿研究员掀起,他成功获批973“青年科学家专题”立项,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该项目者。或许这些数据能揭示年轻一辈所拥有的活力与创造力:我校入选全省百人计划的5人中,“70后”有3人;50岁以下的高级职称人员651人,占全校高级职称人数78.6%;“80后”教授8个,其中,拿到学校第五篇全国优博论文的卢艳丽获评教授时刚30岁。在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中青年的中坚力量。

  不只是科研上中青年教师的势头很足,在教学上表现依然抢镜。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陈代文担当排头兵,学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教学名师体系,中青年成为绝对主力。年青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到课堂,让课堂更加精彩。经管学院年轻教师符刚、唐曼萍等积极推行课改,突出“实践”特色,让学校最大的专业——财管专业成为育人的摇篮,良好的口碑更成为众多转专业同学的首选。土木工程系则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鼓励年轻老师考取国家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等专业执照,增强实践经验,此举也让该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

  在社会服务上,中青年教师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他们为农村带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川农大的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年轻教授田孟良智援宝兴,掀起的“宝兴模式”,为宝兴中药材产走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靠路径。汪志辉教授为石棉带去的新品种“黄果柑”,被当地乡民誉为摇钱树。农学院黄富研究员主持育成的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品质好,产量高,成为村民追逐的“新宠”。据统计,学校与地方建立的38个专家大院中,中青年专家占了80%以上。

  群星闪耀,共同妆点出璀璨的天空。

  人才强校战略铺开

  中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是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学校从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科研条件保障等多方面着力,不断激发人才潜力和活力。

  《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百名博士招聘计划”相继推出,学校重视人才、渴求人才的心意让人动容,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年轻海归投身川农开始事业之旅,成为教学科研事业的“新增长点”。在加大“外引”的同时,注重挖掘培养本校“潜力”种子也是学校对老师提出的殷切期望。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卢艳丽当年是跨专业考研,曹墨菊老师慧眼识珠,看出卢艳丽很有天赋,举荐给荣廷昭院士做学生,为后来她的绽放奠定了基础。因为深感“在川农大是幸运的、是幸福的”,结束学业后,卢艳丽毫不犹豫的加入玉米所研究团队,开始自己的事业之旅。正当在美国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陈学伟却选择了回到母校工作,这源于一份深情,试图回报导师周开达院士、李仕贵教授、黎汉云研究员当年给予自己的关怀。

  引得凤凰栖碧桐。为让学校这棵“碧桐”能成为青年大展身手的舞台,学校大手笔启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轰轰烈烈铺开“人才强校战略”:“双支计划”、“创新研究团队计划”、教职工奖励办法调整、业绩评分制度改革等等。尤以“双支计划”的激励作用表现最为突出:实施4年来,累计投入6800万元,共资助1400余人次。其中219名30-39岁的中青年先后获得层次资助经费1119余万元,占层次资助总经费的48.1%;132名40-49岁的中青年先后获得后补助1447余万元,占后补助总额62.06%。

  重视年轻人成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学校将“朝阳工程”即培养年轻教师作为了重要内容,鼓励年轻人唱主角。在2012年的人事工作会上,学校进一步修订了破格晋升职称条件,让年轻人快速成长。“80后”李明洲教授两年内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发表了两篇高水平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影响因子高达35.2,以漂亮的成绩回应了学校将他从副教授破格提拔,连升3级为教授二级岗的信任。他的经历恰恰证明——只要给年轻人足够的重视和信任,自会呈现十分的精彩。

  江山代有人才出

  能够拥有今天之良好局面,与各院所多措并举,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实现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紧密相关。

  水稻所对人才梯队建设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共引进14名博士,所里为年轻教师压担子,确定研究方向,安排科研任务,实行成果累积分享机制,帮助他们在科研项目研究中锻炼成长。同时,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参加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或带着任务出国进修、到国内重点实验室合作研究,拓展视野。如今,所里大多数副高以上青年教师都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 、国家“973” 或转基因专项等项目,使水稻所不仅在品种选育水平上保持良好态势,在SCI刊物发表论文水平也不断突破,一支活力四射、后劲十足的队伍已经呈现。

  动物营养所不仅按照研究的主要领域让每个老师确定了固定研究方向,而且让教师每人提交一份个人中短期规划,所里则根据其发展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为让攻读学位的年轻老师有更多时间做科研,所里尽量减少他们的课时量,关爱他们的成长。有一次争取到参编国家教材的机会时,所里没有论资排辈,却把年轻的贾刚和余冰推上前排,当副主编,为他们释放才能提供舞台。

  动物医学院院长程安春教授对团队建设自有一套心得,他提出一个旺炉理论——一个熊熊燃烧火炉,即便扔块湿毛巾进去也会燃烧起来。为了构建这个“旺炉”,早在学校奖励制度出台前几年,他们就在预防兽医所逐步完善了团队奖励制度,鼓励年轻人做实验、写论文。同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也为团队发展添了一把火。团队相中了南开大学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后孔庆科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的长处,尽管孔庆科毫无兽医学背景,依然将他作为拔尖人才引进,其敞开视野做学问的精神,也吸引了年轻的陈舜博士从电子科技大学跳槽而来。无独有偶,小麦所也早就在内部构建了一套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做科研,王际睿在所里攻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是奖励政策的受益者。

  充分利用身处成都校区的区位优势,资环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学院引进的24名优秀博士校外引进占了21名,涵盖了5个国家和国内10多个重量级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学院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 45岁以下的占88.1%的实际,学院对每年的新进人才和青年教师,会精心安排“一对一”的导师,助推他们走向成功。

  或老一辈传帮带,或注重“走出去”、“引进来”引培并举,各院所不断创新,不遗余力的建设团队,栽培好苗子,搭建好平台,让一批批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正是青春好风景,无限潜力在未来!

上一条:都江堰校区后勤职工2013年气排球赛 下一条:赏花*寻福—记小麦所女职工2014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

关闭

主办: 四川农业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 四川农业大学工会

E-mail:offxgh@sicau.edu.cn  联系电话:0835-2885969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新康路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