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上在QQ群内匿名聊天、画画,课后作业是拍下问题发朋友圈,实验课上听歌、聊天、服装走秀……她的课堂似乎从不按套路出牌。
“她的课从来不会让人想玩手机”、“考核方式灵活又有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习者乐学、好学”……她的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18年来,农学院生态农业与区域发展系副教授李晓铃通过学校的栽培和自身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
教学的艺术从“设计”开始
“PPT、课堂活动、问答、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要‘设计’的。”李晓铃说,这是自己让课堂变得有趣的“法宝”。每学期开课前,李晓铃都会用几乎整个假期对所有的教学PPT进行大量改动。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她也会不断完善改进PPT,每天会花6-7个小时在教学准备上。教学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教学课件中许多素材就来自她的真实经历。有一次,为了一组上课需要的婚礼照片,李晓铃曾来回跑了5次,还拜托赴山西参加婚礼的朋友帮忙。
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不断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找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李晓铃坚持自省的途径之一。李晓铃表示,国内外经济社会瞬息万变,身为教师一定要站在信息的前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相关论文和评述是她必读的。而对于社会学,她坦言,其变化虽然相对较小,但是自己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改变和成熟的,因此,她总是不断地增删课件,逐渐形成了自己熟悉的、相对全面的课件。
“爱情在婚姻里是什么?”在一次农村社会学的课堂上,李晓铃要求同学们拿出手机,在QQ群里匿名发表看法。“爱情是婚姻建立的前提”、“婚姻和爱情的诉求是不同的,一个是感情寄托,一个是生活寄托”、“爱情是感觉,婚姻是责任,所以,还是感觉好”……学生们纷纷在群里留言,热情高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形式讨论,感觉很新奇,五分钟的讨论时间太短了。”农发1701班刘梦颖同学说道。
“一门让人又哭又笑又成长的实验课”是学生们对李晓铃的“参与式工作原理与技术”实验课的评价。精彩的教学,得益于她对课堂中每一分钟的细致“设计”。经过理论课的学习之后,学生成为实验课课堂的主角,从确定主题到活动策划都没有限制,任意发挥,甚至教室里的桌椅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移动,尽可能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把理论课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其中。老师是协助者,她始终参与其中,但不干扰学生,连总结也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李晓铃一直把这个理念贯穿在这门实验课中。
恋爱大作战、生活小贴士、建立信任、职业规划……都是同学们的自选主题。对热门话题进行辩论、叠衣小知识、情景表演、“向地主借钱”、急救知识培训……都是同学们设计的活动环节。“参与式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大学课堂,每次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每次活动都是我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塑造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我们无拘无束,展现着自己的真性情。”农发16级任泽集同学说。
“还记得那个哭了的晚上,还记得笑到抽筋的剧情,还记得留下的感动,还记得一次次的讨论,还记得一次次的排练,这门课,有太多心情都记录在里面了。”实验课结束后的晚上,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纷纷讨论着自己关于这门课的感悟与收获。
让学生自己去形成自己的观念
“即使我现在没有就读与经济相关的专业,我仍会去关注与经济和管理相关的资讯。”现就读我校栽培学专业的研二学生付帅表示,李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付帅在采访中还说,知识是死的,但问题是活的,李老师教会了他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对于农村社会学、参与式、发展经济学三门课程,李晓铃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对于农村社会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在参与式中,她希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而谈到发展经济学,她则希望学生不要轻易接受任何观点。
在李晓铃的课堂上,极少有纯粹理论性的东西,更多的是相关故事和案例,她总是尽可能地拓展知识。李晓铃认为,观念是个人的,观念产生于个人生活和经历。她希望让学生自己去形成自己的观念,明白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有它的合理性。这一点在参与式的实验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内容、形式都不做限制,在每一年的教学中,她都能收获惊喜,随着课程的深入,她看到了学生的创造性、热情和对事情从一而终的态度。
在农发13级毕业生的茶话会上,她给学生们的毕业寄语是“忘了我,记住参与式”。李晓铃说,学到的东西更为重要,不必知道是什么学科,是哪个老师教授的。
从生物学、生态学到社会科学
也许你很难相信,在三门社会科学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李晓铃老师并非科班出身。
1999年,生物学本科生、生态学研究生李晓铃进入我校农学院任教,担任植物生理学任课教师。进入学校的第二年,由于农业推广学(后更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成立不久,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而学校又看好李晓铃宽广的知识面、曾发表过社科类论文的经历,便提议请她担任农村社会学的任课老师。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与责任心,加上自己对社会科学的浓厚兴趣,李晓铃同意了学校的提议,并在次年第一学期开始讲授相关课程。
2003年,对农村社会学刚上手的李晓铃又收到了新的教学任务――担任发展经济学的任课教师。“我当时就在想,天啊,我从来没学过经济学。”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李晓铃的语气中仍然透露着惊讶。在当天上午收到通知后,李晓铃下午便拖着行李箱,从雅安赶到成都,在书店里采购了满满一箱子的书。在之后的暑假中,她几乎整个假期都在阅读,并趁热打铁地进行编写教学题纲、确定教学板块等相关工作。“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是从别人那里拿过来,自己心里得有东西,并融会贯通。”对于如何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李晓铃这样说道。
在李晓铃担任发展经济学的任课老师没多久后,学校得知有个基金会正在川北某地进行农村扶贫工作,并在工作中使用参与式方法,便通知她去参加培训。李晓铃分别参加了半个月的学员培训和其后一个月的实践训练。回到学校后,根据培训经历和培训资料,她整理和编写出了第一份给本科生上该课程的讲义,并在2005年开始讲授这门课。当时还没实验室,就用育新楼的教室休息室,开始了参与式实验课。
“社会科学的讲台不好站,”李晓铃说,“但愿我能于孩子们,于这个社会,真的担当起一份责任。”
|